关于鲁迅与郭沫若的关系,流传最广的说法大概就是那句所谓的“才子加流氓”和“远看是条狗,近看郭沫若”。这样的评价听上去既尖锐又形象,仿佛十分符合鲁迅惯常犀利的风格。然而,仔细推敲便会发现问题所在。前一句尚可勉强理解,但后一句实在过于恶毒,甚至显得下作。因为郭沫若并不是鲁迅笔下那种可以轻易讥讽的人物,他不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,更是真正的革命者。而鲁迅一贯秉持“对事不对人”的原则,他的批评往往有明确的道义依据,而非因个人私怨而肆意辱骂。那么,鲁迅真的会如此恶语相向吗?
事实是,网络上流传的这些所谓“鲁迅评郭沫若”的言辞,实际上都是后人虚构的。鲁迅对郭沫若的态度,整体上是欣赏多于批评。更值得注意的是,这样的虚构恰好起到了一石二鸟的效果:既丑化了郭沫若,也贬低了鲁迅的品格与修养。如果人们相信鲁迅会如此肆意辱骂同道中人,那鲁迅本人的形象自然也随之受损。
展开剩余66%鲁迅逝世于1936年10月18日。在此之前的同年8月,他写下了《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》一文,其中明确提及郭沫若,并表达了认同与赞赏。他在文中肯定了郭沫若“国防文艺是广义的爱国主义的文学”的观点,也强调国防文艺应作为作家间团结的标帜,而不是拘泥于创作原则的限制。鲁迅还举例说,他与茅盾、郭沫若等人,可能相识或未曾谋面,也或许曾有过笔墨上的争论,但在大是大非的斗争面前,他们有着共同的目标,不会斤斤计较个人恩怨。这番话正说明,鲁迅对郭沫若并无恶意,更不会说出那种下作的辱骂。
值得一提的是,郭沫若在读到鲁迅的这封信后,感到既惭愧又动容。他在《搜苗的检阅》中写道,自己此前并未真正理解鲁迅的胸怀,而读信之后才意识到鲁迅是个宽厚大量、从不沉溺于私怨的人。这从侧面进一步印证了,所谓“远看是条狗,近看郭沫若”的话语,纯属子虚乌有。
当然,鲁迅与郭沫若之间并非没有过争论。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思想界风起云涌,文学家们在救国道路上的观点分歧,常常演变成激烈的“骂战”。鲁迅与“创造社”之间的论战便是典型例子,其中郭沫若也曾加入到批评鲁迅的阵营。但鲁迅从不把这种思想分歧上升为对人格的攻击。例如,他在1921年给周作人的信中,虽说“近来大看不起沫若田汉之流”,但几年后却在《为翻译辩护》中盛赞郭沫若翻译《战争与和平》是一件幸事,这正体现了鲁迅的“对事不对人”。
至于“才子加流氓”一说,学界已有考证。鲁迅在《上海文艺之一瞥》中确实多次使用这一说法,但对象并非郭沫若,而是成仿吾以及当时的一些电影小说主人公。鲁迅的表述是“也还是中了才子流氓的毒”或“也有些才子流氓式的”,这明显是一种文学批评,而非人身攻击。由此可见,鲁迅的这句评价根本不是用来讽刺郭沫若。
综合来看,鲁迅与郭沫若的确有过笔墨交锋,但那更多是因文学观念与革命立场上的分歧。而在大方向上,他们同属左翼文学阵营,目标一致。至于那些所谓的“毒舌”之语,不过是后人凭空捏造,既不符合鲁迅的为人,也无法经受史料的检验。真正值得追问的是:这些流言为何出现?其背后的用意,或许正是要同时贬损鲁迅与郭沫若这两位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。
发布于:天津市股票杠杆网址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