墙里开花墙外香,超强侧卫在东方!看过歼16,俄罗斯总算心服口服1990年12月28日,中苏签下合同——先把24架苏-27带回家,顺带留了“再买24架”的口头约定。当时苏联技术人员根本不担心,心想“咱还有苏-27M呢”,谁料一年后苏联散摊子,全世界最完整的苏-27反倒先让中国摸透。说来也巧,1996年台海演训里,苏-27就披挂航空炸弹露脸,让解放军发现:这壳子大、挂点多,可别只拿来对空。于是国产化、吃透工艺,再加改进,成了后面一连串故事的起点。俄方走的路有点分叉:1. 新西伯利亚厂搞苏-34,主攻对地/对海;2. 苏-30M拿来外销,印度、中国抢得欢;3. 苏-35(当年的苏-27M)继续冲空战。有趣的是,靠国外订单撑腰的苏-30M反倒21世纪初就批量飞出去;苏-34得等到2007年才亮相俄军,完整体苏-35更拖到2014年。俄军本来嫌苏-30“鸡肋”,可2008年俄格冲突临时借来几架外贸版,发现真香,才有了苏-30M2、苏-30SM这种“出口转内销”。可配置一对比就知道谁亲谁疏:苏-30SM只给了N011M“雪豹”雷达和AL31FP矢量发动机(推力12.5吨);苏-35用的却是N035雷达加AL41F1-S(推力约14吨),后来干脆准备换苏-57同款装备。俄罗斯的思路是“功能分家”:苏-35干空战、苏-34投炸弹,多用途反而弱;单座设计也卡着苏-35的上限。中国这边想法不一样:先用低成本给歼-11B打补丁变成歼-11BG;更类苏-35的歼-11D做过样机就收手,因为意义不大。真正的重头戏是——歼-16。外形瞧着像双座苏-27,没用三翼面那套“肌肉外观”,但背后全是一流航电、雷达、导弹:• 与歼-20同代的电子系统;• 支持挂载体型可观的霹雳-17远程弹,射程传说有300公里;• 双座设计让武器管理、任务分工都轻松;• 不用为隐身牺牲载弹量,反倒能扛重型超音速反舰导弹,对海对地都硬碰硬。在俄机这几年接连被F-16、防空系统点名的对比下,歼-16的“多任务不掉链子”显得格外扎眼。央视探访制造线时干脆给了四个字:“没有短板”。有人担心它不隐身?真打起来,防区外精确制导一顿操作,生存率并不差。再加上体系作战、飞行员年平均训练时数甚至压过美军,这架机的底气就来了——能打得远、弹药多,关键节点还顶得住。回头看那张老合同,外界以为中国淘了便宜货,结果三十年后变成了“自己把平台榨到极致”的教科书案例。技术红利赶上、路线选对,多用途也能做到面面俱到——这才是“墙里开花墙外香”的真正滋味。
股票杠杆网址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